搜索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    

丹东日牵物流装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丹东日牵物流装备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大连    辽ICP备07012854号-1

地址:辽宁省丹东东港市前阳镇振阳大街28号

国际营销部:

电话:0411-62685763

 

邮箱:sales@dlrq.com

电话:0411-62685793

 

邮箱:export@dlrq.com

中、日、韩营销部:

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0411-62685776
客服组:
在线客服
QQ:
服务时间:
9:00 - 16:00

明确战略导向 稳住中国制造

浏览量

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3.76亿人。与2010年相比,流动人口增长69.73%。国家统计局表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农民工群体。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这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占27.3%,比重继续保持下滑态势。制造业一直是吸纳流动人口就业最主要的行业,但近几年流动人口在制造业从业比例连续下降。

中国制造走到了变革的关键节点,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历史已经翻篇。当下,深度老龄化迫近,土地、原材料、海运物流等成本齐刷刷上涨,正将中国制造企业推向新的境况中。国际环境也颇为复杂,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愈发受到挑战。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06年的32.5%下降至2019年的27%左右,状况严峻。

制造业比重下降将带来哪些影响?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尽管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引致因素,但制造业比重过快下降,一是不利于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当前须进一步拓展制造业中间环节的产业链条和提升制造业现代化水平,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和产业创新价值不容降低。二是不利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产品消费需求。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须向广度深度发展。三是不利于扩大有效就业容量和不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民营经济会直接受到冲击,进而影响城镇就业水平和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一支训练有素的年轻技能队伍。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张厚明对本报记者表示,制造业比重的过早过快下降,一是不利于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全面完成工业化任务。当前,我国中西部很多地区尚未完成工业化任务,“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而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艰巨任务,而制造业比重过早过快下降将动摇实体经济根基,导致“产业空心化”,从而使得完成上述目标因失去制造业的支撑而变得更加困难。二是不利于建成创新型国家、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技术创新会失去重要载体和试验场,并将严重阻碍技术进步。三是不利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控。

科学理性看待制造业比重下降

“美、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产业升级后制造业比重基本得到稳定,近年来还颁布大量政策吸引制造业回归。而我国由于近年来解决一个时期的产能过剩而实施产能压减,传统制造业进行了比较大的产能重组,客观上影响了制造业的占比。同时,近年来金融业发展过快、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角,一些地方过去强调生活型服务业的发展,在资源配置上也挤压了制造业的发展。另外,制造业投资回报过低、制造业企业利润率不断下降,也降低了社会资本对制造业投资的热情。”胡敏说。

张厚明认为,综合来看,我国当前制造业比重的过早过快下降,既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必须科学理性加以看待。我国当前从整体上看已经接近于初步完成工业化,三次产业的迭代顺利推进,此时国内制造业比重的下降有一定的必然性,符合工业化发展阶段及产业演进规律。同时,要高度关注导致我国制造业比重过早过快下降的偶然性因素,包括资本的脱实向虚、制造业综合成本的大幅上升、产能过剩、产业外迁等,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如何稳住中国制造

胡敏表示,要稳住中国制造,必须进一步夯实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战略,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战略导向,要在“十四五”时期,切实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上对制造业发展加以扶持,一方面要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重组各种所有制成分的制造业;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促进基础产业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整个制造业竞争力创新力。

张厚明建议,一是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近年来,纺织、化工、非金属制品、有色、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因其基数大、下降快,是影响制造业比重下降的主要行业。同时,上述行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其高质量发展是稳定制造业比重的基础。未来,应重点利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不断加快对上述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以稳定制造业比重的“基本盘”。

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不断强化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互联网+”“智能+”,形成稳定制造业比重的新动能。

三是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继续深化要素市场改革,降低企业的物流、融资、能源、劳动力等成本,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减轻企业因资产价格上升带来的成本压力;通过制度建设等加强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宣传和树立契约精神与意识,提升民间主体对制造业的投资意愿。